我们以“公正合法、伸张正义”为理念,本着“客户至上、诚信保密”的原则,用精湛的专业为您解决各类疑难问题
婚姻调查

夫妻“冷战”的外衣下,竟藏着如此毒辣的逃避

发布者: 发布时间:2019-11-05 浏览量:

  在亲密关系中,有一种伴侣,总是一吵架就冷战,他们害怕解决问题;还有一种伴侣,在感情中遇到伴侣出轨的情况,会选择下意识地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,想方设法寻找对方没有出轨的证据……他们,就像沙漠里的鸵鸟一样,一遇到问题就只想把脑袋埋入沙中,任凭别人呼救或是抱怨,只要别让他去面对和解决就行。

  婚姻里,逃避型的伴侣是最毒的伴侣。他们的行为会让另一方感觉自己虽然结了婚,但是却越过越孤独。

  这种孤独感会加深他们对婚姻的不信任,进而更加想将对方捆绑在自己身旁,害怕对方“失联”,他们会更迫切的想与对方连接,这种迫切会让对方更加逃避,而逃避又反过来让他们更加不安,更加愤怒。

  随着时间过去,双方的沟通模式就会定型,一方咄咄逼人的时候,另一方就厌倦逃避,然后双方都对这段关系感到失望、愤怒,婚姻中的双方无法彼此滋养,反而啃噬着两人曾经积淀下来的情感。

  1、 逃避是一种自我撒谎

  电影《无问东西》中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刘淑芬与许老师之间的关系。刘淑芬嫁给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,她供他上大学,逼迫许老师和她结婚,婚后愿意给对方当牛做马,但是却换不来别人的感动。而许老师则用了世界上最残忍的方式对待刘淑芬。他不用她的杯子,不碰她的碗筷,用一切可以想到了冷暴力来对待她。即使如此,刘淑芬还是没有一句怨言,还是把最好的饭菜留给对方,自己只能喝白开水。这个男人没有出轨,但是硬生生地将刘淑芬逼成了一个“恶人”,而自己却是别人眼中楚楚可怜的“受害者”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,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,或是一些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时,情感的本能会让我们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去逃避它。

  在遇到危险的时候,身体的本能会告诉我们,要选择逃跑。

  生活中,还有一类人,他们明明心里很想要、很喜欢一样东西,但嘴巴上却说无所谓、不想要,这是一种典型的“酸葡萄心理”。

 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,本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,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,减轻内心不安,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。它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精神压力,从而恢复心理平衡。而同时,它另一方面的消极意义也有可能因为压力的缓解而自足,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。

  心理学家费洛姆认为:逃避机制,它来自孤立个人不安全感的存在。他说到:倘若能够赋予个人最基本安全感的坚固堡垒被摧毁,倘若个人处于同自己完全分离,甚至自成一体的外在客观世界,那么,由于他不得不克服和忍受无能为力的孤独状态,他将面临着两种抉择。道路之一是沿着“积极自由”不断前行:他可以主动地在爱与劳动中,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,也可以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、情感与思想时,同世界相联系;同时,他亦能做一个与自己、与他人、与自然相联系的人,不需要将自己封闭自身狭小的空间里。相反,另一条路则是逃避畏缩,甚至放弃自由,想方设法的跨越人与社会、与自然界之间的鸿沟,克服孤独。

  每当一种想法或者一种环境带给我们痛苦时,我们的身体或意识总是竭力的选择避开,以为这样就能远离痛苦,让自己不受到伤害。表面来看,逃避也许能让我们当下感觉没那么痛苦,但是长远来看,这只会让事情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。

  这样的坏处往往是,我们越是选择逃避,就越无法了解内心的真正需求,我们依然会像过去一样,心里到处充满防御,选择用逃避的、否认、拖延的方式来延续恐惧和焦虑。

 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·布尔戈指出:一个人的防御机制往往是短暂的,不计后果的,只是为了规避当下那一刻的痛苦,却不考虑由此带来的长期损失。

  无论我们采用转移注意力、还是拖延、否认的方式逃避,其实都是一种内心的一种心理机制。而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也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。

  2、 为什么说选择逃避没有任何用处

  逃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,而一切防御机制的本质,就是为了逃离痛苦的感觉。

  压抑,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。

  《小欢喜》中,宋倩和乔卫东离婚后,将女儿英子的抚养权拿到了手,为了让女儿能够考上清华北大,宋倩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干涉英子的生活和学习,将英子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妥妥当当。但是这一切让英子过得很压抑。

  英子因为天文学爱好,同时也为了远离母亲,将志愿选择在了南大,但是这与宋倩希望女儿考清华或者北航的志愿不一样,因此宋倩在得知女儿的选择之后非常生气,怒骂英子。

  “英子,你真是长本事了”“我四处去给你求人,我吃饱了撑的呀”

  因为恼怒,宋倩撕掉了英子的报名表,并偷偷改了英子的志愿。

  因为一直以来受到的压抑,加上宋倩改志愿这一行为,最后导致英子爆发了,决定跳河自杀。

  在河边,英子因为奔溃一路狂奔,最后爬上了河边的栏杆,乔卫东哭喊着女儿快下来,而宋倩这时却还在质问英子为什么非要去上那个南大。而英子的“我就是想要逃离你”也是英子被压抑太久的一句心里话。

  心理学说,当本我的欲望冲动常常与超我的道德原则相对立并发生冲突,又常常不被现实情境所接受,于是个体(自我)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被接受的冲动、欲望、想法、情感或痛苦经历,不知不觉地压制、潜抑到潜意识中去,以至于个体对压抑的内容不能察觉或回忆,以避免痛苦、焦虑,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性遗忘和主动抑制。

  压抑其实就是刻意的回避,和自己不想面对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。

  但是,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这些内容并不会消失,它仍然存在,会无意识地影响人类的行为,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。

  所以,英子的自杀行为就是压抑在潜意识的内容,当她走投无路时,她的潜意识长期积压的各种情绪就会爆发,最后通过轻生的方式来反抗,来表达自己的一些需求。

  除了“压抑”,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叫做:投射。

 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·布尔戈在《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逃避》一书中说到: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摆脱痛苦。这种防御类型无效且常常具有破坏性,但重要的是它表明投射的人正处在痛苦之中,他被自己的痛苦淹没,试图通过投射给他人的方式摆脱痛苦。从潜意识的层面上看,我们也在希望着有人能够明白我们对痛苦的表达,给予援助之手,即便我们早已不是需要父母照料的婴儿。

  书中有这么一个案例, 吉姆本来答应老婆斯蒂芬妮,下班回家的时候,顺路取回干洗的衣服,但是因为吉姆有“忘性大”的无数前科,把这件事情给忘得一干二净。

  等回到家,当斯蒂芬妮问起,“让你取回来的干洗衣服呢?”,吉姆不好意思地承认,自己忘记取了,并向老婆道歉。

  结果吉姆的老婆并不领情,甚至开始抱怨道:“算了,还是我自己去拿吧,什么事都指望不上你!

  这时候,吉姆不干了,内心一下子恼火起来,怒火中烧,开始反击他的老婆“不就是忘记取衣服了吗,有什么大不了的,你说话就是喜欢得理不饶人”。

  生活中这样的对话其实很常见。吉姆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“对内疚的投射“。

  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心怀内疚,如果吉姆的老婆在收到吉姆的道歉时选择理解与包容,那么他就不至于怒火中烧。但是偏偏,他的妻子并没有这样做,而是依旧不依不饶,并且还抱怨起来。

  而这时候,吉姆内心的内疚感随着斯蒂芬妮的批评烟消云散,随后选择把问题抛回去,让妻子做坏人。他不再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内疚,他要让妻子为她的苛刻感到不舒服。在某种程度上,吉姆也知晓他自己在这件事里的责任所在,但因为他忍受不了内疚感,投射便是他告诉自己的“谎言”:你才是那个坏人,我不是。

 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,是:理想化与分裂。

  约瑟夫·布尔戈说:分裂是简化了模棱两可的难题,即回避掉了不确定与矛盾所带来的痛苦,同样地,理想化则为潜意识中感到绝望或不愿面对的困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“答案”。

  他讲述了一位年轻作家伊桑的爱情故事。伊桑在开始一段爱情之前,总是喜欢理想化自己的另一半。

  当一段恋情开始时,他看到的都是对方身上的优点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发现真实的对方,跟自己幻想的不一样,于是就选择了终止这段关系。

  于是他就这样不停地进出关系,只要他发现,真实的跟幻想的有所差距时,他就会选择分离。

  在他的世界里,完美的就是好的,有一点点瑕疵的,都不是好的,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“非黑即白”思想。

  过度的分裂会让一段关系变得痛苦与不稳定。可能你认识这样一个人,在婚恋关系里分分合合,总也找不到归宿,或者不断结交新朋友,过不了多久便又喜新厌旧。如果你接纳不了混合情感带来的现实问题,你就很难和他人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。

  要想获得良好的亲密关系,必须从与理想对象的完美爱情中醒过来,去发现我们对面那个人其实已经非常好了。最好的情况无外乎,当理想化逐渐消失不见,我们基于对伴侣的现实欣赏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。

  当一个人太对一些事情太过于理想化发展时,它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防御机制。也因此,我们就会失去面对真相的能力,这样的一个人,他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,都会逐渐沦为任凭幻灭、绝望与压抑的摆布。

  3、 告别逃避的生活方式

  心理学家费洛姆说过,逃避机制具有很大的消极性,它不仅导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和人性的萎缩,甚至遏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,导致类似法西斯的极端个人主义历史现象。

  那么,我们该如何告别逃避的生活方式呢?

  约瑟夫·布尔戈在《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》一书中作了详尽的介绍。

  对生活保持正面“刚”的勇气

  首先,我们要了解自己经常使用哪些防御机制。这样,当意识到自己正在防御的时候,我们会面临两种选择,要么维持现状,继续欺骗自己;要么改变现状,接受事实,与生活正面“刚“。

  一个人想要通过逃避来实现自我成长是不可能的。只有用理智和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,你才会发现,困难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。

  只有充分的了解自己,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特有的应对方式后,才能成开始成长。这样,才能发展出更好的管理自己情感生活的技巧和能力。

  保持警觉

  托马斯·杰斐逊曾用这样一句话:“你还需要尽可能的多关注自身“,来指出警觉性对保护来之不易的自由的重要性。它同样适用于心理以及情感上的自由。

  当我们受到挑战或情绪刺激时,人的本能反应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对抗。

  只有保持警觉—持续的关注自身,观察我们常用的防御行为,然后尽可能的不涉身其中,这样才能减少防御带来的制约。

  进行正念冥想练习

  正面冥想原本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,后来被心理学广泛吸收应用,成了一种减轻身心问题的方法。

  佛陀教诲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机能、感官、情绪、想法以及观念保持一份冷静的觉知,以此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念。

  在冥想过程中,当我们意识到思绪开始游荡时,试着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。

 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,每个人都无可避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愤怒、以及压抑,但是通过冥想练习,专注觉知呼吸,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得以安静下来,从而实现清除一些愤怒与仇恨的情绪。

  不要选择逃避,诚实面对真相

  人之所以会逃避,是因为害怕内心的痛苦。

  但是我们不知道,这些痛苦能持续多长的时间,它有多剧烈,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多大的伤害,所以,与其选择逃避,不如正视它。

  想要改变自己,就必须让自己跳出舒适带,这需要勇气,也需要毅力坚持。就像锻炼肌肉一样,我们应对痛苦的能力,也需要时间来培养。

  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,我们不是要极力地去逃避或者抗拒,而是接纳自己的真我,接纳自己的缺点和弱小,诚实地面对自己,识别自我欺骗,和痛苦面对面,你会发现,有一天你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强大。

首页 关于我们 业务范围 侦探器材 成功案例 新闻动态 委托程序 保密协议 收费标准 联系我们
联系电话:023-89168780
地址:重庆江北区大石坝